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發表最新研究,發現治療心房顫動的新式薄血藥,比其他藥物更能減少中風的機會,發病率更可低至每年2.24%,較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的3.1%至7.34%低。港大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蕭頌華表示,結果證明新式薄血藥,在華人預防心房顫動引致的中風療效最佳,其顱內出血機會最低。
心房顫動(Atrial fibrillation)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異常症狀,全球共有數百萬人患有此症;其影響是令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,高頻率的心房和心室搏動,會令病人的血液輸出量減少達30%。由於他們失去正常的心房收縮功能,部分血液會滯留在心房,導致血塊在心臟內形成。房顫病人的中風機會,比其他人高五倍,而高達20%的中風病例,均與房顫有關。
服食無需戒口
73歲的心房顫動患者潘先生,過往生活規律,每日會個半小時行山習慣,身體一直健康,卻在2011年接受檢查時,確診患上心房顫動。他一直靠服食華法林治療,需要戒口和定期覆診,但抗凝血壓指數忽高忽低,未能受控。他在去年年尾,開始服食新式薄血藥,雖未見成效,但就無需戒口。
傳統藥起效需三日
其主診醫生、港大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蕭頌華昨日表示,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多年來雖行之有效,但有其局限性,包括起效慢,患者每次進食,需三日後才能發揮作用;且與多種食物包括蔬菜「相」,原因是蔬菜會提高維他命K,變相促進血液凝固,不利藥物功效。
顯著降低中風危險
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在1999年至2011年,為心房顫動引致中風的8754名華人患者進行臨床研究,平均年齡為79.5歲,其中風險係數平均為4.1,測試患者服用不同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的成效,包括傳統藥物華法林、阿士匹靈和包括達比加群酯(Dabigatran Etecilate)在內的新式薄血藥。
研究結果發現,38%的患者沒有服用任何抗凝血藥,中風發病率高達10%;服食華法林則約3.1%至7.34%,服用新式薄血藥,其中風發病率減至2.24%,每年顱內出血的機會亦低至0.32%,較華法林最高的1.37%低,是目前最有效減低顱內出血機會的藥物,且患者無需抽血監測凝血指數,亦無需戒口或經常改動藥物劑量。
港大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羲表示,新式薄血藥不用戒口、起效快,抗凝血指數穩定,不用時常覆診,希望醫管局能將新藥納入資助名冊。